分类图片: 
英文名: 
application document

玻璃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是玻璃生产大国,玻璃产量及品种繁多。目前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已经发展成为产品较为齐全的工业部门。正在制订的《日用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控制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玻璃工业的技术进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玻璃工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玻璃原料成分分析、制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的检测显得更加重要,尤其对于玻璃工业污染物排放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更高,为丰富玻璃各产业链的仪器检测需求,迫切需要一套玻璃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药包材中可提取物与浸出物应用文集

作为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药包材对药品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法规监管审查力度的不断增加,可提取物和浸出物(E&L)的研究日益受到全球医药行业的重视。2021年8月6日,国家药典委发布了一则《我委召开药包材标准体系讨论会》的新闻,会议强调了国家药典委应加快推进《中国药典》药包材标准体系的构建。意味着药包材标准,要上中国药典了。

生物药杂质和辅料分析解决方案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创新生物技术生产的治疗药物,大多由微生物或哺乳动物细胞制备而来,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其生产涉及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培养、目的产物的分离纯化等,在这些生产过程中,目标产品容易受到各种生物或理化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要素。生物技术药物质量研究,是完善质量标准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开发建立、理化特性分析、生物学活性测定、生产工艺的优化及稳定性评价、残留杂质检测、制剂相关的安全性研究、产品的配方及保存运输条件的确定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终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质量研究贯穿生物技术产品的整个研发和生产过程,在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精神卫生类药物监测(TDM)解决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检测,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药物毒副反应,达到出色的治疗效果。在过去60多年间,相继上市了200多种神经精神科药物,这些药物已经成为控制精神症状、治疗精神障碍有效且必不可少的药物,已经在神经精神科常规使用。由于患者的年龄、合并用药、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共患疾病等多方面的不同导致神经精神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以针对不同患者个体,量体裁衣式地制定给药方案。

2020年版《中国药典》岛津中药应用文集

《中国药典》2020年版已于2020年12月30日实施,为了帮助广大用户更好应对药典相关检测项目,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针对多个品种多个项目类型按照药典方法条件开发了应用文集。1、针对药典增修订项目: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其他有机氯农药残留、禁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2、涉及方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3、涉及应用案例品种:药材及饮片、制剂共200余个 ,常用中药材及饮片覆盖100余个。

纺织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理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是保暖、舒适、时尚,还加上了环保、健康等元素。这就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纺织品的加工与生产。生态纺织品不仅代表了全球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崭新风尚,而且已成为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流导向,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我国纺织行业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给该行业保持稳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生态纺织品的法规、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2002年才发布了GB/T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与欧盟生态纺织品法规实现接轨。经过多年的发展,2009年发布了该标准的修订版,可是随着国际市场上绿色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不断更新,我国再次对GB/T18885进行修订,本次修订充分参考了国外先进生态纺织品评价标准,将众多关注度高的有害物质纳入进标准中。于2020年10月21日,国家标准GB/T18885-2020《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1年5月1日实施。

岛津DPiMS原位探针离子化技术应用文集

目前,液质联用仪离子化接口技术最常用的有电喷雾电离源(ESI)与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其中ESI离子化方式应用更为广泛。然而,进入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分析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传统的仪器分析方法不同,现代分析科学中,原位、在线、实时、非破坏、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低耗损成为是分析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敞开式质谱也成为液质联用技术中新的技术名词。此类质谱在液质联用仪中使用常压敞开式离子源质谱技术(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AMS)取代常规的ESI或APCI离子源,去除液相部分,可在大气压下直接对未处理或简单预处理的样品进行解析、电离,体现高速、快捷、简便等高性能特点,在药物与法医中样品快速筛查、待测物质实时成像分析、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等方面极大拓展了质谱的应用范围。该项离子化技术的提出,顺应时代需要,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复杂样品的快速质谱分析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营养与功能成分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农业加快进入了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新阶段,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具有营养功能性的食品需求增长迅速、食品领域科技创新受到重视等特征。人们更加关注营养与健康,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新的要求。营养成分(nutrients)是七大食品基础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可以满足机体从事劳动和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热能,提供细胞组织生长发育与修复的材料并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功能成分(functional composition)是除营养成分外,具有预防疾病,辅助治疗疾病等保健作用的物质。具有功能性的食品是随着科学、营养学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产生的一种新食品,是人类满足了温饱食品之后,基于对健康追求的一种进步和必然趋势。

GB 23200.121-2021《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标准应对解决方案

2021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GB 23200.121-2021《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标准,并将于2021年9月3日正式实施。此前,国内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多农残检测方法标准老化,前处理复杂,适用基质有限,部分农药定量限不能满足MRL值要求,总体适用性较差。新国标GB 23200.121-2021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基本延续了GB 23200.113-2018《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一个样品使用一个前处理方法即可同时用于LC-MS/MS和GC-MS/MS检测;适用的植物源性食品包括食用菌、水果、蔬菜、糖料、粮食、油料作物、茶叶、坚果和香辛料、植物油类10大类农产品,全面覆盖各类植物源性食品;检测农药品种为331种农药及其44个代谢物(共计375种组分)。GB 23200.121-2021标准是国内首个单针测定农药残留品种最多的LC-MS/MS国标。

可降解塑料检测解决方案

2020年1月16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将我国“限塑令”推向又一高潮,被称为“禁塑令”。2020年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地区的超市、商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替代,可生物降解塑料成为主要替代产品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页面